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朝遊碧海暮宿蒼梧

知识之败 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 品节之败 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哲学】庄子的人生哲学  

2011-04-29 03:00:55|  分类: 哲學丛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吴艳荣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


庄子的人生哲学,有两个层面:一是全生保身;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灵的自在逍遥。


1、保身全生

在《达生》篇,庄子借“饿虎食单豹”、“张毅病热而死”的事例,主张养生要“内”、“外”并治。

先说“外”。庄子认为人处于乱世之中,“仅免于刑”,故不可见用于世,而应“以无用为大用”,即隐姓埋名,以避世害。庄子的这一观点,基于他对世事的洞察。庄子看到了自然界中“桂可食,故伐之;漆可用,故割之”,也看到当世乃处于“昏上乱相之间”,士人贫惫,难以有所作为,欲见用于世则不免被戕害,所以他不应楚王之召,“宁生而曳尾于途中”,宁愿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。只看到庄子主张无用,而看不到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境域而把庄子视为悲观的消极主义者,是对庄子的误解。中国古代先贤所言往往是依存于一定的境域的,剥离了其言说的境域,往往会对之发生误解,而认为其思想上是矛盾的,这是不对的。庄子主张“无用”,向往“以大瓠()为樽而浮乎江湖”,“树大樗(chū)于无何有之乡而逍遥乎寝卧其下”的自在生活,但身处乱世之中,安得能避离战火,安得能无所困苦?在《山木》篇中,庄子只好提出了“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!”的两可方法。并进而说“材与不材之间,似之而非也,故未免乎累。若夫乘道德浮游则不然。无誉无訾(zi),一龙一蛇,与时俱化,而无肯专为。一上一下,以和为量,浮游乎万物之祖。物物而不物于物,则胡可得而累邪!此神农、黄帝之法则也”,这实际上是庄子对于处于乱世之中,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的办法,只得从心理上超越的一种办法。“无肯专为”,就是不偏执于任何一方,“物物而不物于物”,就是主宰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役使,即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主宰性,而不为世所“异化”。

再说“内”。“内”,即是庄子所主张的养生的方法。庄子首先肯定了“物养”的重要性。他说:“养性必先之以物”,即是肯定养护生命要以物质滋养为基础。但是,他又接着说:“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”,即认为除了用物质滋养身体外,还须有其他的办法。首先,庄子认为物养不可太过,而应顺应性情,不可极尽物欲,使欲望放纵驰骋不休。庄子看到了休养对身体的重要性。他说:“形劳而不休则弊,精用而不已则劳,劳则竭!”其次,庄子也谈到了古代的养生术。他说:“吹呴(xǔ )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申,为寿而已!”但是庄子看重的是“养气”对养生的重要性。他说至人能“潜行不窒,蹈火不热,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”的原因在于其能做到“纯气之守”,是“死生惊惧不入于其胸中”的结果。又认为许多病是心理所致,非是真病。庄子也主张“用志不分,乃鉴于神”对于养生的重要性。并对其养生之法有一段精彩的综述:“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;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;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女形,无摇女精,乃可以长生。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女神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慎女内,闭女外,多知为败。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,至彼至阳之原也;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,至彼至阴之原也。天地有官,阴阳有藏。慎守女身,物将自壮。我守其一以处其和,故我修身千二百年矣,吾行未常衰!”可见庄子看到了“精、气、神”的专致对于养生的重要性。


2、心灵逍遥

庄子主张保身全生,因为这是心灵得以逍遥的前提和基础。庄子哲学的核心是如何达到心灵上的自在逍遥。那么心灵如何在浑浊的乱世中保持安宁而获得自在的逍遥呢?庄子主要从心与身、心与物两个层面上探讨了心灵自由逍遥的途径。

在心与身的关系上,如前所述,庄子认为养身是养心的基础,故养身也是养心中的应有之意。为了逃避乱世,以免身心受到伤害,庄子拒不出仕,而宁愿过着贫苦的生活,但残酷的现实是不能逃避的,它往往还会给身体造成伤害,从而也伤害了人的心灵。对此,庄子则主张要“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”,主张把心灵的关注点放到内心道德的充实上来。《德充符》篇中就举了许多像王骀、申徒嘉、叔山无趾等这样形体残缺、相貌丑陋而心灵充实纯美的人。正因为这些人品德高尚,“才全而德不形”,所以,“丈夫与之处,思而不能去”,“妇人见之”,而“宁为夫子妾”,国君见之而委国相让,孔子见之而“将引天下人而从之”。这就是说,庄子认为,人的内在的精神魅力是远远大于外在的形貌美的,故他主张“游心乎德之和”,“视丧其足犹遗土也”,把关注点由外转为内。为了心灵的解脱,庄子也提出了“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的思想。在庄子看来,“命”是人所不能抗拒的外在力量,人只有“安时而处顺”,以坦然的心态待之方可。庄子说:“自事其心者,哀乐不易施乎前,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!”他要求人们在“命”的面前要做到“行事之情而忘其身,何暇至于乐生而恶死”?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情和坦荡。对于人生不能超越的生死大限,庄子也有过多的论述。庄子是重视生命的,他反对“中道夭折”,而力求“尽其天年”,但是,在死亡面前,庄子也并非是一个保命主义者,他视“生死为一贯”,认为生死都是物之常情:“死生,命也;其有夜旦之常,天也。人之有所不得与,皆物之情也。”对待死亡,庄子主张要“安时而处顺”,“不以好恶内伤其身”,重视生命,直面死亡,这正是庄子的生死观。对于处于乱世之中,“生”不如死的痛苦煎熬,庄子谓之为“倒悬”,面对这种生命现状,庄子只好“以生为附赘县疣,以死为决疣溃痈”,把死亡视为对痛苦的生存的彻底的解脱。从总体上说,生死平等才是庄子的生死观。

在心与物的关系上,庄子高举弘扬心之主宰性的大旗,他呼吁“物物而不物于物”,把“丧心于物,失性于俗”的人,称之为“倒置之民”。庄子认为功名利禄、富贵寿考、连同天下、权位、知识等都是身外之物,而人应该在这些物的面前保持自我心灵的主宰性。庄子看到,在一个失去了秩序的乱世之中,人们失去了信仰,有的追求财富,有的追求功名,有的追求知识……但一切都失去了限制,人们在“追求”的同时,却伤害了自我的心性。人心失去了主宰,而外物反而成了人心的牵引,人沦落为物的奴隶,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,这正是极端“异化”的“拜物教”。对物的需求虽满足了人的需要,但是过分的物欲却伤害了人的淳朴之心,也造成了人间社会的尔虞我诈,勾心斗角。这样,就出现了“天下尽殉”的局面。对此,庄子深感痛心疾首:“有机械者必有机事,有机事者必有机心。机心存于胸中,则纯白不备;纯白不备,则神生不定;神生不定,道之不载也。”这是庄子对纷乱社会中人们一个个心志凌乱、胸怀狡诈、惶惶不可终日的社会现象的反对,而并非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反对。因此,庄子反对“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”,“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,县企仁义以慰天下之心”的治理天下的方式,而主张“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”的无为而治;而且,庄子认为圣人是“将磅礴万物以为一,世蕲乎乱,孰弊弊以天下为事”的,并不以治天下为重,真正的圣人都是得道的,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,而像尧舜这样的“圣人”,只不过是真正的圣人的“尘垢秕糠”。庄子也针对“百家争鸣、相互攻訏”的现象进行了批判。在庄子看来,天下诸子之间的争辩不仅无济于世事,却使“道术将为天下裂”,也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了伤害。庄子主张“故举莛(tíng)与楹,厉与西施,恢诡谲怪,道通为一”。

庄子主张从“道”的本原上去认识世界,安顿心灵。庄子“以道观物”的主张有两个层面:一是心灵对事物的认知层面,一是心灵的自我超越的层面。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融涵的。庄子认为,一旦人的心灵摆脱了世俗的困扰,摆脱了肉体的熬煎,摆脱了狭隘的偏见,摆脱了功名利禄的诱惑,超越了自我,而达到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物”的境界,就实现了心灵与道的融洽如一,就达到了最高的自由。在《逍遥游》里面,庄子向世人展示了这种最高的心灵境界。在他看来,“背若泰山,翼若垂天之云”的大鹏,其欲往南冥而“水击三千里”,“抟扶摇而上九万里”,“绝云气,负青天”,可谓是形象高大雄伟,壮志凌云,远非翱翔于蓬蒿之间的斥鷃所能相比拟,但是,他的“所行”,还需要依赖大风:“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”,“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”,所以说大鹏仍是有所待的,而并非达到了真正的自由;“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”,“定乎内外之分,辨乎荣辱之境”的宋荣子,已远远超出痴心于功名利禄的世俗之辈,但他仍是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,也是“犹有未树也”;超越世俗而能“御风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后反”的列子,更超出宋荣子一层,但他仍须有待于风,未能达到真正的逍遥。在庄子看来,只有“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”而“无所待”的真人、至人、神人,才真正的达到了逍遥游。只有心中无功无名,忘却自我,才是真正的自由。庄子认为,不知“无用之大用”的世俗之人,乃是“有蓬之心也夫”,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。庄子逍遥游的精神追求,是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超拔,是庄子在乱世中能逸然独立,保持自己的独特人格的精神支柱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4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